2024年计算机学院暑期社会实践(二)|走进浦城莲塘,共话乡村振兴
时间:2024-07-09    点击次数:[]

闽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智汇田园,码动农旅”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南平市浦城县莲塘镇围绕“智慧农业+文旅”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7月8日,实践团在莲塘镇人民政府、莲塘镇商会、章氏宗祠、悦乐村等地开展实地调研,切实了解莲塘镇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走访镇政府,一览镇情镇貌

实践团成员在莲塘镇人民政府与相关工作人员开展座谈。会上,莲塘镇组织委员高亚吉对实践团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介绍了莲塘镇各村的基本村情、近年来在乡村振兴等各方面的工作和取得的主要成效。实践团成员与工作人员就闽北村镇如何抓住区域特色产品逐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展开交流,现场气氛热烈。

据高亚吉介绍,莲塘镇的乡村振兴工作围绕三大核心展开:人才振兴、产业振兴与组织振兴。

人才振兴被视为基石,通过激活乡情资源,实施人才汇合制,鼓励原乡人(本地居民)深耕农业,促进经济内生增长;吸引新乡人(外来投资者与人才)依托本地特色IP或资源参与振兴;同时,鼓励归乡人(外出返乡人员)回归,形成人才流动与汇聚的良好生态。

在组织振兴方面,莲塘镇积极创办商会,旨在为各类人才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促进信息互通与资源共享。同时,通过党建引领,实施“双领办”模式——即由党委政府领办企业和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有效整合分散资源,让村镇和企业有一个对接的枢纽,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和组织化程度。

莲塘镇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已迈出坚实步伐,通过明确三大振兴方向,为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面对红糖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人口外流等挑战,仍需进一步创新思路,优化政策环境,吸引并留住人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乡村振兴的全面突破。

对话莲塘商会,解析产业振兴

随后,实践团来到了莲塘镇商会进行调研。莲塘镇商会实行“商会联乡村”、“乡贤+”党建引领等机制,集结了辖区内经济实力较强的各个企业家,聚集人脉,给村镇和企业牵线搭桥,推动经济发展,谱好“商会联乡村”同心曲。实践团走进莲塘镇商会,对话商会合作社负责人,了解了当地各大经济产业链发展机制与成效。

商会负责人对农业、服务、建筑、销售各行业进行了详细介绍,莲塘镇商会汇集了每个村的资源、企业、合作社、特色企业,更好地将资源进行整合与利用。

实践团在参观中了解了商会目前推行的当地各类特色产物,包括山桥古法红糖、姜糖、山泉水、胡萝卜、冬笋、柒斗金、米小酿等,并品尝了特色的红糖和姜糖,就商会现状展开了热烈讨论。

感悟章氏家训,深知归根思源

第三站,实践团前往千年章氏祖祠进行实地调研。走进章氏宗祠,10多米长的章氏家训映入眼帘,字字珠玑、句句箴言的家训,教育子孙后代知书达礼、修身立命。随后,章氏第49代传人章汉标先生向实践团成员介绍了章氏的历史故事、世代的优秀人物,以及台胞两岸章氏宗亲的亲密来往。通过介绍,实践团成员了解到章氏各地宗亲不远万里来寻根问祖,从中感受到“天下无二章,祖根在浦城”的“天下章氏一家亲”浓厚氛围,深刻感悟到了中国人民落叶归根的中华思想文化底蕴。

走访悦乐村,共赏田野风光

实践第四站抵达了莲塘镇悦乐村。悦乐村村民带领实践团漫步在连片的水稻田,乡村田园牧歌的生活在实践团踏入的片刻,绽放出了千姿百态的风貌。在太阳、树木和稻田里、在绵密复杂的乡村秩序中,实践团成员心中关于桃花源的种种想象在悦乐村有了具象化的表达。

用双脚体悟乡村蜕变的勃勃生机,在莲塘镇的田埂上实现青年与乡村振兴实现“双向奔赴”。此次实践团成员走进闽北乡村,在领悟乡村振兴的智慧的同时,与基层工作人员一同探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乡村振兴新路径。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未来将把青春的汗水挥洒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为数字化发展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增添青春力量。

(图文:林倩林)

关闭